2020年以来,东港市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关于加大公开听证工作力度的要求,坚持“能听证尽听证”原则,将公开听证作为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对拟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公益诉讼案件五种类型共14件案件进行公开听证,实现了公开听证“四大检察”领域全覆盖。
领导示范
领导率先垂范,带头主持听证。坚持把公开听证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落实,院领导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举行的14件公开听证中,检察长主持3件,副检察长主持11件,通过带头释法说理、协调解决合理诉求等方式使当事人更信服,让检察办案更透明。
定纷止争
强化分析研判,聚焦难点听证。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作为听证重点,如受理的牛某某追偿权纠纷民事裁判结果监督案件,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长达五年之久,经过诉讼、法院及当地村委会多次调解均无果。针对该案部分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有争议的情况,检察官不就案办案,而是将办理民事检察案件不局限于“定分”,而要“止争”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公开听证多方共同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统筹各类化解纷争的资源,避免自身“单打独斗”解决矛盾的方式,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加大矛盾化解的力度。如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关联因素比较复杂、处理难度较大的民事追偿权纠纷申请监督案件、土地权属争议行政申请监督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均取得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开门办案
“零距离”接触、拓宽联络渠道。改变以往通过举办检察开放日、各类活动与代表委员沟通交流的方式,邀请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作为案件听证员参与听证,通过现场提问、评议让代表委员在监督办案中更加有参与感、亲历感。同时将评议意见作为案件最终处理的重要依据,自进行公开听证以来,邀请作为律师的省人大代表、本地区人大监察与司法委员会主任、政协法制委员会主任等法律专业知识丰富且比较有权威性的2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与检察官共同释法说理,对双方当事人搭起重归于好“连心桥”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点对点释法,面对面化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当事人直观地了解到办案过程、办案依据、适用法律等内容。如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中,检察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和回应案件被害人的意见,切实消弭当事人、社会公众对司法办案的疑虑,达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效果。
创新治理
构建公开听证+司法救助模式。
如刘某某刑事申诉案件,通过公开听证、释法说理,刘某某承诺息诉罢访,但刘某某作为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未对其进行赔偿,刘某某因案造成生活困难。在保障法律权威的同时也让申诉人感受到检察温度,东港检察院为刘某某申请并发放司法救助金2万元。
探索公开听证+公益磋商机制。
针对东港市部分小区及交通道路要口无消防通道标识,车辆占用、堵塞消防通道,但负责该项工作的行政机关权责不明的情况,举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暨“消防通道安全”等外领域公益诉讼诉前磋商会。通过公开听证为各行政机关提供了沟通对话的平台,明确了各自在解决消防安全通道堵塞问题中的职责,达成了共同解决消防通道堵塞的共识。
打造公开听证+法治教育课堂。
将公开听证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相结合,打造“教育式”公开听证。通过释法说理使犯罪嫌疑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真正认罪悔罪,如举行的叶某某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犯罪嫌疑人为在校大学生,通过听证会的法律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
2020年以来,东港市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关于加大公开听证工作力度的要求,坚持“能听证尽听证”原则,将公开听证作为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对拟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公益诉讼案件五种类型共14件案件进行公开听证,实现了公开听证“四大检察”领域全覆盖。
领导示范
领导率先垂范,带头主持听证。坚持把公开听证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落实,院领导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举行的14件公开听证中,检察长主持3件,副检察长主持11件,通过带头释法说理、协调解决合理诉求等方式使当事人更信服,让检察办案更透明。
定纷止争
强化分析研判,聚焦难点听证。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作为听证重点,如受理的牛某某追偿权纠纷民事裁判结果监督案件,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长达五年之久,经过诉讼、法院及当地村委会多次调解均无果。针对该案部分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有争议的情况,检察官不就案办案,而是将办理民事检察案件不局限于“定分”,而要“止争”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公开听证多方共同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统筹各类化解纷争的资源,避免自身“单打独斗”解决矛盾的方式,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加大矛盾化解的力度。如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关联因素比较复杂、处理难度较大的民事追偿权纠纷申请监督案件、土地权属争议行政申请监督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均取得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开门办案
“零距离”接触、拓宽联络渠道。改变以往通过举办检察开放日、各类活动与代表委员沟通交流的方式,邀请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作为案件听证员参与听证,通过现场提问、评议让代表委员在监督办案中更加有参与感、亲历感。同时将评议意见作为案件最终处理的重要依据,自进行公开听证以来,邀请作为律师的省人大代表、本地区人大监察与司法委员会主任、政协法制委员会主任等法律专业知识丰富且比较有权威性的2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与检察官共同释法说理,对双方当事人搭起重归于好“连心桥”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点对点释法,面对面化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当事人直观地了解到办案过程、办案依据、适用法律等内容。如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中,检察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和回应案件被害人的意见,切实消弭当事人、社会公众对司法办案的疑虑,达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效果。
创新治理
构建公开听证+司法救助模式。
如刘某某刑事申诉案件,通过公开听证、释法说理,刘某某承诺息诉罢访,但刘某某作为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未对其进行赔偿,刘某某因案造成生活困难。在保障法律权威的同时也让申诉人感受到检察温度,东港检察院为刘某某申请并发放司法救助金2万元。
探索公开听证+公益磋商机制。
针对东港市部分小区及交通道路要口无消防通道标识,车辆占用、堵塞消防通道,但负责该项工作的行政机关权责不明的情况,举办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暨“消防通道安全”等外领域公益诉讼诉前磋商会。通过公开听证为各行政机关提供了沟通对话的平台,明确了各自在解决消防安全通道堵塞问题中的职责,达成了共同解决消防通道堵塞的共识。
打造公开听证+法治教育课堂。
将公开听证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相结合,打造“教育式”公开听证。通过释法说理使犯罪嫌疑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真正认罪悔罪,如举行的叶某某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犯罪嫌疑人为在校大学生,通过听证会的法律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